English

如何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1999-02-24 来源:光明日报 张守伦 孙茂新 我有话说

所谓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是指中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未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这种行为最初可能是由过失型问题或攻击型问题行为没有及时得到矫正转化而来的,但如果进一步向不良方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犯罪行为。那么,如何矫正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呢?下面从德育心理的角度来谈谈这一问题。

导致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诱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说来无外乎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学生本人所具有的错误的道德认识,消极的道德情感、薄弱的道德意志、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某些心理障碍所致。中学时代是人一生最美好、最关键的时期,如果对有不良品德行为的中学生不闻不问,任其自然下去,将会误其一生,上演一幕本不该出现的人生悲剧,于家庭于学校于社会都是一种遗憾和损失,甚至是一种历史的犯罪。我们的教师不应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智者,还应是医治“灵魂”创伤的良医。

“感情投资”,攻服其心,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克服不良品德学生的对抗态度情绪,需对他们动之以情,情通则理达。如果对他们不是亲近鼓励,而是冷嘲热讽,或当众侮辱,一有过错,就是批评指责或是检查处分,长此下去,这些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极其强烈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甚至对真正关心他们的师友也采取回避、沉默、对抗的态度,出现“刀枪”不入,软硬不吃的局面。所以,我们强调对学生“感情投资”,攻服其心。对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从各方面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真情实意,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释道理,辨是非,形成健康的道德认识。缺乏是非观念和正确的道德认识,是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重要诱因。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美丑不辨。有的为了“义气”,可以在打架斗殴中头破血流;公众场所哗众取宠,还自觉洋洋得意;歪戴帽子斜穿衣,举态轻浮还自认为潇洒倜傥;错了不知其错,一错再错,等等现象不一列举。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耐心地阐释道德,让道理服人,切忌以势压人,否则会适得其反。指出他们错在哪里,错的原因在哪里,使他们认识不良道德行为的后果与危害,启发他们反省,重新认识自我。

磨炼意志“内功”,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不良道德行为,总是由于某些不良外部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因素而引起的。既要控制外部不良诱因,又要重视消除学生不合理的欲念、嗜好等内部因素,要使二者结合成最佳状态,关键在学生内部的心理素质方面,需要学生本人的意志参与。因此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其具有在各种外部诱因下都不受影响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达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通过学生自身意志努力来消除不良品德行为。如可以让有偷摸行为的学生去收管班费,让经常迟到旷课的学生担任考勤员,让好打架斗殴的学生担任纪律员,对他们来说,这既是一种意志锻炼,同时也是对他们信任的一种考验。诚然,教师要冷静地估计到这种考验应在不会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实施,在这一过程要给予适时的引导和监督,从而使他们形成新的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四川省双流中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